http://sx.hteacher.net 2017-02-13 10:36 陕西教师招聘 [您的教师考试网]
一.单项选择题。
1.选A
解析:考查的是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教育现象是教育活动的外在的、表面的特征,包括教育社会现象和教育认识现象。
2. 选C
解析:英国学者培根1623年在《论科学的价值和发展》一书中首次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确立下来,并与其他学科并列;德国学者康德首次把“教育学”列为大学课程,作为一门学科进行讲授。
3.选B
解析:1806年,赫尔巴特所著《普通教育学》在教育学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普通教育学》被誉为第一部科学形态的教育学,是教育科学形成的标志。标志着教育学作为一门规范、独立学科正式诞生。
4.选C
解析:英国哲学家培根(1561-1626)为独立形态教育学的出现做出了重要贡献。作为“近代实验科学鼻祖”,培根猛烈地批判了亚里士多德以来的经院哲学,提出了实验的归纳法,将其看成是获得真正知识的必由之路,为后来教育学的发展奠定了方法论基础。此外,1623年培根还首次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提了出来。
5.选A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对古代教育特点,把古代文明的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学校教育统称为古代学校教育,古代教育的特点有阶级性、等级性、伦理性和保守性。结合本题“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意思是指所有的行当全都是下等的活计,只有读书求取功名是最高尚的事情。很明显反映的是封建社会教育具有等级性。
6.选C
解析:在我国,“教育”一词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中的“得天下英才而教之,三乐也”。
7.选C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教育起源学说,劳动起源说的直接理论依据和方法论基础是恩格斯的著作《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它是恩格斯《自然辩证法》一书中的论文之一。《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论著之一。劳动起源论者认为教育起源于劳动,起源于劳动过程中社会生产需要和人的发展需要的辩证统一。
8.选D
解析:教育的基本构成要素包括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内容及教育方法是一种较为流行的观点,而对于教育内容与教育方法有得将其合称为教育措施,也有将其合称为教育影响。
9、选D。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我国的教育目的相关内容。社会主义教育目的是以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作为其理论基础的,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内容丰富。同时,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我国制定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为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10、 选C。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关于教育目的的制定的影响因素。题中的前提条件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教育目的多次变化,是由于生产方式的转变,教育目的的制定也在转变。说明了教育目的受社会生产方式的制约。
11、选A。
解析:马克思主义认为个人全面发展的实现条件包括:社会生产力的高度发展是人全面发展的必要物质前提。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给人的全面发展创造条件,共产主义条件下将使人的全面发展成为现实。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途径和方法。
12、选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区分教育目的和教育方针。教育方针是教育工作的宏观指导思想,是总的教育方向。教育方针的结构应当包括三个组成部分:教育性质和教育方向。广义的教育目的是指人们对受教育者的期望,即人们希望受教育者通过教育在身心诸方面发生什么样的变化,或产生怎样的结果。狭义的教育目的就是国家对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什么样的人才的总的要求。教育目的是教育发出发点和归宿,它贯穿于教育活动的全过程,对教育活动有指导意义。
13、选A。
解析:属于识记内容。德育是素质教育的基础。德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使学生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正确的政治观念,形成学生正确的思想方法的教育。
14、选C。
学生的人格尊严权决定了其享有受他人尊重的权力。
15、选B。
“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说明了新型师生关系中教学相长的特点。
16、选C。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对教师概念的全面科学界定,可以看出教师的本职工作是教书育人。
17.选A
【解析】班级是开展教学活动的基本单位,是学生从事集体活动、结交好友的场所。
18.选A
【解析】由教育发展历史可知,著名教育家埃拉斯莫斯最早正式使用“班级”一词。
19.选B
【解析】在中国,1862年在北京设立的京师同文馆首先采用班级组织这一形式。
20.选B
【解析】班主任工作中的建立班委会,班委会是班主任做好各项工作是有利助手,学生干部是班主任得力助手,是形成班级集体的核心力量
21 选A
[解析]:新型的课程结构指出,在1-6年级主要是综合课程。
22. 选A
[解析]:根据课程管理、开发的主体不同划分。
23. 选B
[解析]:分科课程是从某一学科领域选择知识,并按照学科知识逻辑结构加以组织的课程形态。
24. 选C
[解析]:社会知识和学生是制约学校课程的三大因素。
25. 选D
[解析]: 课程改革是我国教育改革的目标。
26.选D
【解析】知识学习与品德形成相统一规律,又叫教学的教育性规律,或称教书与育人相结合规律,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不管施教者的主观意识如何,是否自觉,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都客观地受到一定能政治立场、世界观、方法论的影响,受到一定意识形态、伦理道德观念的熏陶,接受着一定的思想教育。
27.选C
【解析】课外辅导是对课的补充和延伸,是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之一。
28.选B
【解析】“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体现的教育思想是学习重点在于学习的过程。
29.答案:A
【解析】对教育心理学研究方法的考察。观察法是教育心理学研究中采用的最基本、最普遍的方法。
30.答案:C
【解析】对教育心理学研究方法中教育行动研究的考察。行动研究最初由美国心理学家勒温提出。
31.答案:A
【解析】对教育心理学研究方法中,实验法的考察。实验法是指根据研究目的,改变或控制某些条件,以引起被试某种心理活动的变化,从而揭示特定条件与这种心理活动之间关系的方法。
32.答案:B
【解析】对心理发展含义的识记。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33.答案:B
【解析】对学生心理发展的阶段特征的考察。童年期思维维发展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少年期抽象逻辑思维占主导地位,青年期出现了辩证思维。
34.答案: B
【解析】略
35.答案:A
【解析】对归属与爱的需要的考察。
36.答案:D
【解析】直接知识:来自于个体的亲身体验。程序性知识:是关于怎么做的知识。陈述性知识:是关于是什么的知识。
37.答案:A
【解析】上位学习:学生掌握一个比认知结构中原有概念的概括和包容程度更高的概念或命题时产生的。下为学习:把新的观念归属于认知结构中原有观念的一部分,并使相互联系的过程。
38.答案:A
【解析】做笔记、联想记忆属于精加工策略,精加工策略属于认知策略的一种。
39.答案:B
【解析】略
40.答案:B
【解析】正迁移: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负迁移:两种学习之间互相干扰,阻碍。逆向迁移:后学习对先前学习的影响;特殊迁移:一种学习中习得的具体的、特殊的经验直接迁移到另一种学习中去。
41.答案:C
【解析】定势:人们会以某种习惯的方式对刺激情境做出反应。
42.答案:C
【解析】斯皮尔曼提出智力二因素论,吉尔福特提出智力的三维结构轮,卡特尔提出流体智力与晶体智力。
43.答案:B
【解析】略
44.答案:D
【解析】略
45.答案:D
【解析】ABC属于心智技能,D属于动作技能
46.答案:A
【解析】认知内驱力是指要求了解、理解和掌握知识以及解决问题的需要,属于内部动机。
47.答案:C
【解析】在较容易的任务中行为效果随着动机的提高而上升。
48.答案:A
【解析】一个人的某种性格一旦形成,将相对稳定下来了,想要改变它是比较苦难的事情。
49.答案:C
【解析】略
50.答案:B
【解析】略
二.多项选择题。
1. 选BCD
解析:西方的七艺称“自由七艺”,意思是自由人应该具备的全部学识,七艺是西欧中世纪初期学校中的七门课程:文法、修辞、逻辑、算术、几何、天文、音乐。据考证,七艺教育最初是由柏拉图提出的。后有人将这七艺的前三门定为初级学科,称“三学”,把后四门定为高级学科,称“四术”。古希腊的“三艺”就是指七艺中的“三学”,即文法、修饰和逻辑(辩证法)。四书和论语都是我国古代教育的内容,通过排除法也可作答。
2.选ACD
解析:广义的教育是指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思想观念的活动,都具有教育作用。包括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
3.选ABDE。
解析:本题考查对教育目的的功能的理解。导向功能指的是教育目的为教育对象指明了发展方向,预定了发展结果。评价功能指的是教育目的即为教育活动指明了方向,又为检查和评价教育活动的质量提供了衡量尺度和根本标准。选择功能是指教育目的为教育内容的选择确定了基本范围,保证了教育能够科学地对人类丰富的文化作出有价值的取舍。同时,教育目的也为选择相应的教育途径、方法和形式提供了依据。激励功能是指教育目的是对受教育者未来发展结果的一种设想,具有理想性的特点,表明了教育目的具有激励教育行为的作用。
4.AB【解析】教师的威信是指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威望和信誉,它主要包括两种:一种是权力威信,一种是信服威信。
5.选BCDE
【解析】由班群体发展为班集体有一个培育和提高的过程,集体是群体发展的高级阶段,A选项错误,其他选项正确。
6、选ADE[解析]:根据课程的任务,可分为基础型、拓展型、研究型课程。
7.选ABC
【解析】我国普通教育学校的教学任务有以下几个方面:引导学生掌握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学生的智力、体力和创造才能;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品德和审美情趣,奠定学生的科学世界观基础。
8.选ABDE
【解析】进行教学评价要遵循的原则有客观性原则、发展性原则、整体性原则和指导性原则。
9.答案ABCDE
【解析】学与教相互作用过程是一个系统过程,该系统包含的要素有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和教学环境五种要素。
10.答案: ABCD
【解析】发展都有其内在的规律性,而不是杂乱无章的。
11.答案;ACE
【解析】冯忠良基于学习内容将学习分为知识学习、技能学习、社会规范学习。认知策略学习与智力学习是加涅基于学习结果的分类。
12答案:ABD
【解析】陈述性知识表征的三种形式:命题、命题网络、图式。产生式是程序性知识的表征方式。
13.答案:ACD
【解析】是谐音联想法属于是认知策略中精加工策略下的记忆术。
14.答案:ABDE
【解析】创造力和智商之间的关系并非是简单的线性关系,二者既有独立性,又在某种条件下具有相关性。高智商是高创造性的必要条件。
15.答案:BCD
【解析】心智技能的特点动作对象的观念性、动作执行的内潜性、动作结构的简缩性。
16. 答案:AC
【解析】与学习活动本身直接相关的动机是内部学习动机,认知内驱力也属于内部学习动机。
17.答案:ABCD
【解析】性格的态度特征是指人堆现实的态度方面的特征。包括对他人、集体、社会的态度,对学习、工作、劳动的特征,对自己的态度。
18答案:AB
【解析】奥苏贝尔从学生学习的方式上将学习分为接受学习与发现学习,又从学习内容与学习者认知结构的关系上将学习分为有意义学习和机械学习。
19.答案:ABE
【解析】C、D选项是奥苏贝尔提出了的学习主张。
20.选BCD
【解析】备课的三项工作包括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
三.判断题。
1.×
解析:《学记》是我国最早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
2.√
解析:讽刺、定义和助产术是苏格拉底问答法的三个步骤。
3.√
解析:教育的生物起源说是教育史上第一个正式提出的有关教育起源的学说,把教育的起源归于动物的本能行为。
4.×
解析:古代埃及开设的最多的是文士学校。
5、× 解析:素质教育是全面发展的教育。
6、× 解析:升学率是衡量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的标准之一
7.√【解析】班级作为学校教育的基本单位,并对学生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题中表述正确。
8.×【解析】教学的首要任务是使学生掌握系统的现代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形成基本技能、技巧。
9.×【解析】教学与学生在教学之外独立进行的自学有严格的区别。后者是学生独立自主进行的学习,根本不同于教学中的预习、复习和作业。教学不包括这种学生自主进行的自学。
10. ×危险期是指在这一时期充满独立性和依赖性,自觉性和优质性错综复杂的矛盾,其思维发展方面抽象思维已占主导地位,但仍带有片面性和主观性。对这一阶段的学生应该正确的引导,而不是严加看管。
11.√【解析】小学儿童所处的心理发展阶段为童年期,童年期是一个人一生中生长发育最旺盛、变化最快、可塑性最强的时期。
12. ×【解析】学习是个体在特定情境下由于练习或反复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相对持久的变化。
13.×【解析】无论正强化还是负强化,都能增加行为出现的概率。
14. ×【解析】高智商可能有高创造力,也可能有低创造力。
15.×【解析】思维定势咋问题解决的过程中有积极作用,也有消极作用。
四.简答题。
1、(1)建立新型的师生观
(2)树立教师威信
(3)善于和学生交往
(4)发扬教育民主,倾听学生的意见
2. 参考答案
(1).问题的特征,如问题的类型.呈现方式等。
(2).已有知识经验的作用。
(3).心理定势与功能固着的影响。
(4).动机和人格
六.案例分析题
参考答案:
(1)根据行为主义的理论,数学老师所采取的方法是惩罚,这样做不仅不会改变小刚的不良行为,反而满足了他渴望被老师和同学注意的需要。在本案例中,老师可以采用消退,来消除小刚的不良行为。消退是一种无强化的过程,其作用在于降低行为在将来发生的概率,已达到消除某种行为的目的。消退是减少不良行为,矫正行为的有效方法。面对案例中小刚的行为,老师和学生可以采取不予理睬,不给予其希望得到的强化,那么此类行为就会减少。
(2)根据班杜拉的社会学系理论,个体可以通过替代强化,即观察榜样的行为被强化而的强化。老师最好的办法是在班级中树立榜样,让同学们都学习榜样的良好行为,从而抑制或者是减少不良行为的出现。
责任编辑:大白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陕西教师招聘考试:神奇的感受性变化
公众号
视频号
小红书
小程序
APP
京ICP备16044424号-2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3064号 Copyright © 2001-2024 hteacher.net 北京中师华图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